比思論壇

標題: 无锡酱排骨 [打印本頁]

作者: 温良恭俭让    時間: 2024-10-22 17:08
標題: 无锡酱排骨
清同治年间(1871年),无锡县城内有一对夫妇靠摆一个肉摊头度日。丈夫姓陆,名步高,字兴盛,藕塘人氏。陆步高生平酷爱钻研美食,终日乐此不疲。
一日,步高正在午睡,忽闻一阵异香,循香气而去,竟见一乞丐正在烧火煮肉。见步高前来,乞丐却也毫不避讳,自顾自地从手中的破袋里掏出东西往锅里扔,口中还念念有词。步高上前细看,锅中是肉骨头,扔入锅中的竟是寻常可见的稻草,以及不知从何处捡来的花花绿绿的草根和树叶。随着扔入物料的增加,锅中所散发香气越发甘香醇厚,是生平闻所未闻,尝之,更是世间绝品。正欲细问,乞丐竟忽然不见。
惊诧之余,忽觉神志恢复,原来是梦一场。而梦中所见却历历在目,细细揣摩后茅塞顿开,方领悟美食真道。多方的询问和查找,终于将梦中所见的“草根树叶”一一寻遍,原来都是山药、丁香等中草药,既提味,又益人。再将这些中草药配比后放入正在熬制的骨汤中。随即香气弥漫,不久就传遍全城,为无锡酱排骨的起源[3] 。
菜品发展
相传八百年前,济公来到无锡南禅寺。济公爱吃狗肉,白天他疯疯颠颠,外出云游,晚上寄宿在寺院的大殿上,每天总要带些狗肉回来,放进香炉中煨。香灰炽热,一夜过来,肉香四溢,惹得小和尚馋涎欲滴。以后,小和尚如法泡制,无狗肉,就弄些猪肉煨吃。天长日久,佛门中煨肉的方法便流传下来。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无锡只有北门外三里桥,南门外的南长街、清名桥、伯渎港一带是热闹地区。当时,南长街有家莫兴盛酒饭菜馆,是莫佩斋所开。该店有3种佳肴:同肠、红烧鸡和酱汁肉。莫佩斋为了充分利用做酱汁肉多下的排骨,就同厨师研究新的烧法,把排骨(无锡人称之为肉骨头)单独加放调味,煮焖成酥,专供顾客下酒。顾客一经尝试,觉得美味可口,于是相互转告,宣扬开来,就有了“肉骨头”的专门名称。后有魏祥泰肉店、王裕兴肉店、三凤桥慎余肉庄等因卖排骨而业务日益发达,顾客盈门,成了无锡县城中负有名气的肉店。
无锡肉骨头之所以盛名,离不开它独特讲究的烧制方法。过去,无锡地区各肉店烧制肉骨头的方法有两种,被称为“北派”、“南派”。“北派”用木接口,宽汤烧煮,俗称“氽汤熟肉”,用菱粉收汤;“南派”则用笼圈锅垫,紧汤烧煮。
1925年,慎余肉庄老板王云清聘请“北派”“南派”厨师通力合作,研究烧煮技术,兼取两派之长,改革了肉骨头烧制办法,烧制出来的肉骨头质量又有了提高。
1930年,三凤桥肉庄的王阿林继承传统并加以研究,他选料精细,掌握烧制火力和时间,使肉骨头烧得恰到好处。通过这样的精心制作而成的酱排骨色泽酱红,油润光亮,香溢味浓,骨酥肉烂,鲜美可口,热吃冷餐皆宜,随无锡轻纺工业发展及风景区的开辟,至无锡经商、旅游的人逐年增加,无锡酱排骨的名气和销路日益扩大,因此,经营酱排骨的熟肉店不断增加[4]

9472A31B-86F5-4B9C-8B62-6E8AB73F4C24.jpeg (149.48 KB, 下載次數: 23)

9472A31B-86F5-4B9C-8B62-6E8AB73F4C24.jpeg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asicr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