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2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安倍经济学“将败未败”:成败关键并非所谓的三支箭

[複製鏈接]

108

主題

1

好友

638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0:47
  • 簽到天數: 925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396
    威望
    638
    主題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4-12-3 21:59:56
      作者程实撰文指出,诚如IMF首席经济学家所言:“日本经济始终在独自前行”,这条独特的前行之路,时而显得前途未卜,时而显得柳暗花明,行至2014年和2015年的交汇处,却已走进一片阴影。这片阴影,就是安倍经济学的心理阴影。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笔者曾在此栏多次论述,日本经济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具备摆脱失落时代的物质积累,但缺乏远离通缩黑洞的社会坏境,因此,安倍经济学成败的核心并不是所谓的“三支箭”,而是“安倍心理学”,即安倍经济学能否借由暗示、聚焦、从众等社会心理学途径,激活通胀内生循环,激发经济内生潜力。
      应该说,直到2014年末之前,安倍经济学还难言最终成败,因为经济实验总是需要时间来观察过程和结果。不过,站在旧岁新年的交界口,安倍经济学已行至将败未败的边缘。所谓“将败未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从经济内里看,安倍经济学已露败像;另一方面,从社会反应看,日本民众尚未完全注意到安倍经济学的败像。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剖析经济数据,这种“将败未败”格局形成的关键是“说服(Persuasion)”,即安倍经济学实质上已经不具有“说服”民众的能力,但“说服”的结果尚未来得及发生变化。先看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服”的结果没有变化?因为社会心理存在“好心情效应”,就像社会学家斯宾塞1851年所言:“对一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情而不是智慧”。
      就日本经济现状而言,社会民众对复杂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对敏感经济动向的领悟是需要时间的,而简单的“好心情效应”却有三重直接来源:第一,日本股市表现强劲,自安倍经济学公布以来,日本股市就处于上涨的大通道中,截至11月19日,日经225指数2014年就已上涨了6.12%;第二,日本貌似走出通缩泥沼有望,2014年1-9月,日本CPI同比增幅的平均值高达2.79%,不仅高于-0.1%的危机期间水平,还高于2.74%的历史平均水平,4-9月的数据则均高于3%,虽然这是日本4月提升消费税后的短期非正常现象,但对于非专业的日本民众而言,表面上还是可以看做抗通缩已获成功的证据;第三,日本名义经济数据的表现要明显好于实际数据,由于4月消费税提升,通胀率数据反常拉高,所以名义数据表现就随之被干扰而显得靓丽了不少,例如,2014年1-9月,日本两人及以上家庭的实际消费性支出月均同比下降了2.89%,但名义消费性支出却月均同比上升了0.38%,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能够切身感知的是名义数据而非实际数据,所以,这种反常通胀变化引致的名义和实际数据区别给日本民众带来了虚幻的福利提升感觉。
      就像197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吉尔曼说的:“轻信和盲从,无论是对旧的教条还是新的宣传,仍然是支配人类心灵的弱点”,日本民众轻信安倍经济学是因为“好心情效应”,这是“未败”的解释。接下来,就回到了更为关键的问题,何以说安倍经济学“将败”?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安倍经济学“将败”,是因为已经明显劣变的经济数据将渐进改变“说服”的过程,缓慢带来安倍心理学的溃败。在心理学中,“说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中心途径(Centtral route to persuasion),即通过系统性的有力论据来“说服”;二是外周途径(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即通过感官上的外部线索来“说服”。
      全面分析日本经济数据,2015年,安倍经济学的两个“说服”途径都将失去作用。一方面,安倍经济学“说服”民众的中心途径是经济增长表现。从核心的现况经济数据看,日本经济已经重返技术性衰退,201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日本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分别为-7.3%和-1.6%,将第一季度透支消费带来的6.7%的反常增长完全抵消,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季均经济增长-0.73%,不仅弱于1980年以来2.07%的历史均速,甚至还弱于2008-2013年0.2%的危机期间均速。
      进一步细看,这种技术性衰退是内生的,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私人消费和住宅投资季均环比折年增长率分别为-2.67%和-16.23%,既大幅低于1.95%和0.22%的历史平均水平,也大幅低于1.05%和2.9%的危机期间水平。而受日元贬值影响,日本出口季均增长率高达10.53%,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季均1.23个百分点的贡献,如果刨掉“外需”影响,日本经济内生动力比增长率数据显示的水平还更羸弱。
      展望2015年,IMF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估值为0.826%,低于2014年的0.891%,在包括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和金砖五国的主要国家中,日本是唯一一个2015年增长率弱于2014年的国家,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日本经济的相对弱势。考虑到IMF偏向乐观的预测习惯,2015年日本经济增长的绝对力度可能还弱于0.826%,而这个数据本身就已经接近衰退边缘了。
      另一方面,安倍经济学“说服”民众的外周途径是易于被社会感知的经济数据表现。从各类数据变化看,安倍经济学越来越难以给民众带来好感。其一,日本民众都会关心收入,但收入不增反降。2014年1-9月,日本两人及以上的劳动者家庭的名义收入月均同比下降1.32%,下降幅度还高于危机期间的0.02%,实际收入月均同比更是下降4.53%。
      其二,日本民众都知道自闭是岛国经济的大忌,但日本经济的保护主义倾向正在被动上升。根据IMF的预测,2015年日本商品和服务进口增长率将从2014年的6.99%大跌至2.8%,弱于4.33%的趋势水平;此外,2014年上半年,日本对国外直接投资季均增长率为-3.43%,远低于23.26%的危机期间水平。
      其三,日本民众都会关心企业经营状况,但日本企业现况堪忧。2014年1-9月,日本所有行业的总现金收入月均环比增长率为-3.48%,远低于危机期间的5.76%和历史平均的6.37%;2014年上半年,日本除金融外所有行业销售额季均增长率为-2.53%,远低于危机期间的-0.53%和历史平均的2.25%,除金融外所有行业营业利润季均增长率为-2.1%,也远低于危机期间的3.91%和历史平均的3.04%。
      其四,电子行业是日本人的骄傲,但其竞争力和景气度也已明显下滑。2014年1-9月,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订单月均同比增长率为16.54%,低于危机期间的28.48%和历史平均的21.22%;日本平板显示器制造设备订单月均同比增长率为19.64%,低于危机期间的50.04%和历史平均的28.52%;2014年7-9月,日本电子产业产值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结束了此前11个月的连续正增长。
      其五,日本是工业化国家,但日本工业生产明显趋弱。2014年1-9月,日本工业生产指数月均环比增长率为-0.2%,低于危机期间的-0.15%和历史平均的0.12%;日本产能指数月均同比增长率为-1.81%,低于危机期间的-0.48%和历史平均的0.58%;日本前十家电力公司售电量月均同比增长率为-1.84%,也低于危机期间的-0.97%和历史平均的1.03%。
      其六,日本民众都关心“失落时代”何时结束,但2015年显然不会美梦成真。根据IMF的预测,2015年日本名义GDP预估值为499.574万亿日圆,这一水平不仅低于2008年的名义GDP,甚至还低于1995年的名义GDP,这意味着,日本即将进入的,恰是“失落的第二十年”。而根据IMF的预测,2015年,根据购买力平价折算的日本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将从2014年的4.475%降至4.347%,日本经济的全球地位和影响还将继续下降,这势必将打击日本民众的信心。
      总之,安倍经济学已经“将败未败”,这恰是安倍日前宣布推迟第二次消费税提升、并解散国会提前大选的根本原因。即便安倍经济学能够延续,它继续“说服”日本民众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安倍心理学已然失败,2015年,日本经济将由此步入一段混乱、狐疑、自闭和衰落的阴影期。
      中财网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8 11:00 , Processed in 0.01835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