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516|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股票市場] 中国股市不能靠杆杠资金来创造“神话”

[複製鏈接]

404

主題

0

好友

1515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17:03
  • 簽到天數: 1118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2795
    威望
    1515
    主題
    404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4 01:49:09
     新华社:中国股市不能靠杆杠资金来创造“神话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刘开雄、赵晓辉)在过去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中国股市再次创造了“神话”,11月20日到12月8日,中国股民用十三个交易日的时间,股指从2450点暴涨至3020点,涨幅超过了20%。
      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熊市之后,中国股民迫切地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牛市到来。然而,在此次“神话”的背后,却是大量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杠杆资金在“兴风作浪”。
      依靠融资杠杆进来的资金,在行情上涨时会加速上涨、在行情下跌时会加速下跌,杠杆资金只要见到风吹草动就会出现撒腿就跑的情形。巨量资金过度依赖融资杠杆,而经济基本面难以支撑快速上行的“疯牛”行情,如果后续资金跟进不足,一旦出现触发下跌的因素,股指回落的速度也会像上涨一样惊人。

    事实上,9日当天股市的暴跌已经暴露了此次“神话”的脆弱——任何影响到市场流动性的消息都能将整个市场陷入“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之中。
      暴涨暴跌的股市不是一个健康的股市,而一个靠杠杆资金来创造“神话”的股市更让人担忧。
      如一句电影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借来的钱终究要还。在这场疾风骤雨的“牛市游戏”中,最后来接盘的人也将成为最大的“冤大头”。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正进入攻坚期,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股市支持,而缺乏基础支持的暴涨暴跌,伤害的不仅是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更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国股市不能靠杆杠资金来创造“神话”。
      新华社:连续天量成交“谜一样”的A股巨资从哪里来?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赵晓辉、潘清、刘开雄)11月底以来,伴随着股指的上行,A股单日成交新高被不断改写。12月9日,A股更是创下逾1.2万亿元的新“天量”。成交天量的背后,巨额资金的来源成了一个“谜”。
      大量的买入资金来自于个人投资者
      记者从第三方数据平台获得的信息显示,从12月1日至9日的八个交易日中,超大单和大单净卖出资金1800多亿元,而同期小单净买入资金1500多亿元。
      这意味着此轮罕见的行情中,资金实力雄厚的各类机构可能总体上呈现卖出行为,而拿过资金接力棒的正是个人投资者。
      根据统计,12月份以来,QFII、RQFII、社保基金等各类长期投资机构净买入量占比较小,法人机构逢高减持基本呈现净卖出状态,基金中私募基金买入占比较大。
      不过,即便是投资基金类机构以净买入为主,但是净买入资金量也远不及散户。近期大量的买入资金来自于个人投资者,其中又以1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居多。
      来自证监会的统计也验证了这一判断:11月24日至12月4日,一般法人机构在二级市场净卖出1252亿元,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净买入309亿元,自然人投资者净买入659亿元。
      此外,过去几年中,“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IPO和大小非减持造就了为数众多的“新富豪家族”。有业内人士估计,在当下股市“赚钱效应”的吸引下,不排除这些家族性资金大规模回流二级市场的可能。
      “在实体经济尚未企稳,楼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社会资产正在经历配置的再平衡过程。”汇丰晋信基金经理丘栋荣说,正是这一过程促成了A股的放量攀升。
      融资炒股造就“杠杆上的牛市”
      仅从数字上来解读,散户似乎已经成为本轮行情的主力。事实上,开户数据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股民的热情。
      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1日至5日的一个交易周内,沪深两市新增A股账户达到59.75万户。这已是这一重要指标连续第八周突破20万户。
      在中国股市的新生力量中,“80后”和“90后”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新一代股民’正在崛起,并成为这一轮行情重要的推动力量。”上海证券监事长姚兴涛说。
      比起经历过2007年股指暴涨狂跌的老股民,这一投资者群体风格更加激进,对市场的风险意识则明显弱于前者。
      但这,显然并不足以支撑起不断刷新的“天量”。
      “与以往的历次行情不同,本轮行情中成交量的巨幅放大与各种形式的融资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一轮‘杠杆上的牛市’。”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说。
      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截至12月8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已高达9080亿元,短短一周内猛增576亿元。按照这一速度,年内融资余额突破万亿元规模几成定局。而这个数字在2013年末仅为3435亿元,在本轮行情启动前的4月末也刚刚超过了4000亿元。
      “使用融资杠杆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较大,其中以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中户和大户为主。”一位券商人士说。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途径在为股市“加杠杆”。华泰证券认为,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与信托产品的配资、与券商“两融”的收益互换等方式入市,成为本轮市场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另有业内人士估算,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池借道伞形信托“曲线入市”的规模可能高达1500亿元至2000亿元。
      在华鑫证券投资总监仇彦英看来,公募基金尤其是具备杠杆效应的分级基金B份额出现大规模净申购,其中以军工、券商、金融、地产等投资方向的基金最受青睐,此类杠杆基金吸引了大量资金间接流入股市。
      此外,伴随线上配资平台和线下配资公司的出现,庞大的民间资本以“借钱炒股”的方式源源不断流入股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股市的“杠杆”。
      警惕“去杠杆”导致“踩踏”
      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央行先后通过定向降准、降息等手段释放巨量流动性,试图降低融资成本。但由于银行“惜贷”,趋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能顺畅地从银行间传导到实体经济。流动性停留在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
      来自华泰证券的观点认为,今年以来的股债同涨,显示了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局面。而宽松的流动性催生了股市泡沫化的过快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沪深股市持续走升,逐渐积聚的投资风险也开始骤然爆发。12月9日,沪深股指双双暴跌5.43%和4.15%。银行和能源两大权重板块出现在领跌位置。而在A股成交量分别登上7000亿元和1万亿元两大台阶的当口,这两个“巨无霸”板块都分别充当过领军角色。
      究其原因,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8日晚间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称,暂不受理新增企业债券回购资格申请等,债市“降杠杆”对股市形成重创。
      在华泰证券看来,推动本轮A股上涨的资金是带杠杆的,因而对下跌具有“自循环的加速效应”。债市调整带动股市资金开始撤出,从而导致股指大幅下挫。如果央行没有释放流动性来应对,股市很可能继续受到冲击而调整。“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央行的态度将决定短期市场调整的幅度。”
      经历过多轮完整牛熊周期的业界人士和股民,恐怕仍对2007年A股由历史高点回落时的惨烈状况记忆犹新。
      对于当下的A股而言,具备助涨助跌特性的“杠杆”加入,将令泡沫破灭后的风险成倍放大。对此,投资者应有足够的警惕和心理准备,慎防“去杠杆”过程中的“踩踏效应”。  

    0

    主題

    0

    好友

    675

    積分

    高中生

    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奮斗
    2022-1-7 13:42
  • 簽到天數: 842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5688
    威望
    675
    主題
    0

    回文勇士 文明人 簽到達人

    沙發
    發表於 2014-12-27 09:44:12 來自手機
    中国股市就这个样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4 08:11 , Processed in 0.01949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