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 过去三周时间的美国股市已经下跌了25%左右,从历史上来讲都是规模非常大的。很有可能下一阶段,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震荡,会有对整个投资者信心的重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点:一是取决于全球的资本市场,对资金或者政策,从监管层的一些改变。另外一个方面,是对整个全球经济的冲击。全球经济放缓之后,是不是会对资本市场也有一定的影响,两者值得关注,市场下跌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但是整个市场震荡和经济的低迷可能会持续相对一段时间。 同时,这次我并不觉得一定就意味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到来,因为我看到两点,第一是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其实还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这一次的资产价格波动对于金融机构本身的冲击相对有限。第二点,我还没有看到像2008年的这种信贷挤压,就是很多良好的公司因为整个资金链的崩盘,导致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两点爆发之前,我觉得还并不是完全重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 朱宁 建议投资者有多元化的投资角度,可持有一定量现金 关于国内的A股市场有两个看法,我个人都不是很认同,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A股是完全可以独立于国际市场,可以走出一个独立的行情。第二个看法是认为中国的A股市场可能会和其它的亚太市场一样,受到国际上同样的冲击。基于国内有比较强的资本管制,据说在前一个阶段,A股市场和国际市场相关性并不是特别的高,所以A股市场可能会受到冲击,但可能并不是一个一对一的直接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因为中国是疫情爆发最早的国家,而且因为封城和对于人口移动的限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今后一两个季度里面,我们才会逐渐地知道疫情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GDP的放缓和企业盈利的放缓对于A股的估值有多大的影响,目前用静态的看法来看,A股估值并不贵,但是如果盈利出现明显的下调,那可能A股仍然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同时因为A股,无论是股指期货还是最高融券机制,仍然是比较受限制的机制,我觉得短期国内A股市场出现暴跌的风险并不是特别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中长期就一定是一个更加利好的消息,从投资策略来讲,还是建议各位投资者有多元化的投资角度,虽然可能现在是出现一个各种资产普跌的过程,但是,第一,仍然要持有多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第二,可以在下跌的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不同的资产价格的下跌幅度。第三,要持有一定的现金,虽然现金为王不是一个最好的投资策略,因为量化宽松和购买能力的贬值,但是仍然要持有10%-20%左右的现金,一旦出现恐慌性的下跌,仍然会有一些抄底的机会。 除了市场风险,投资者还应关注其它风险 黄金本身因为它带有避险性和大宗商品的特质,虽然也出现了一定波动,但相对于股市和其他资产来讲,黄金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避险选择。第二是美元债券。美国国债其实在历史上和其他所有的风险资产相比,仍然是风险最小最安全的。但是前段时间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已经向下突破了百分之一,整个收益是相对比较低的,但仍然是一种避险的可能途径。第三,是一种更加相对的避险,就是在一个大类资产内部之中,比如说大盘股、价值股的避险性比起成长股、小盘股是一种相对的避险选择。 但是并不只是市场波动,叫做风险,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风险,比如说信用风险,一个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比如流动性风险,比如资产本身资质不错,但有一定的杠杆,或者说要很长时间才能变现,所以投资者在调控自己的投资组合收益也要考虑到其它方面的风险,不只是简单的市场风险。还有一些投资者进行逆向选择,认为市场越是下跌,各国央行和政府越是可能出台救助和刺激政策,这也是一种思路,所以也要考虑到政策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对原油需求会有中长期影响 影响全球油价的涨势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产能,第二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第三是世界投资或者投机的需要。这一段油价的下跌,首先是产能的增加所导致的,所以这是一种一次性的外界冲击。但这种冲击之后我们发现,这已经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经济的放缓。可能对中长期油价会形成一定影响。第三,可能全球最近的资金面比较紧张,整个投资和投机的需求和意愿都下降了。从这三个角度来讲,就是供应测的冲击和资金面的冲击,相对是比较短期或者中短期的。可能今后三到六个月整个事态就会出现稳定。但是全球金融市场和油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然后使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反过来对原油需求的影响可能是更加中长期的、决定性的或者影响性的因素 中国怎样应对可能的风险与挑战 中国对资本市场动荡的应对。第一,肯定是在短期,要严防严控疫情,同时尽可能在控制疫情的情况下复工复产。第二,能尽可能保证全球产业链和全球沟通机制的通畅,以及全球的合作不被中断。要进一步采取改革的措施,在很多的领域,比如医疗、养老、教育、公共福利的提升,这些都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和措施。 如果真的出现全球性疫情,一是全球航运的中断,二是可能有些国家对于中国制造进行一定限制,那就需要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我们自己研发的能力,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二是要提升整个中国进一步的消费能力,通过减税,发放消费券,尽量释放和激发民众的消费能力。第三,在财政资源的使用上更加透明,更加有效。
|